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近代政治家、书法家、教育家、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创办多份革命报纸,中...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近代政治家、书法家、教育家、诗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创办多份革命报纸,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交通次长,后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三十多年。与好友刘觉民等人先后创办复旦公学和中国公学等高校。精于书法,尤擅魏碑、楷书、草书,首创“标准书”,被誉为“当代草圣”。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下诗词近900首。
■ 《民立报》概况
1910年10月11日,《民立报》创刊于上海,报馆设在公共租界。于右任为社长,主笔为宋教仁、范光启、景耀月、章士钊等,经理吴忠信、邵力子。又得沈缦云、庞青城、张人杰等的财力支持。特设立《民贼小传》专栏,专心揭各级官吏贪劣卖国,于右任、宋教仁分别以“骚心”和“渔父”为笔名撰文,轰动全国。1913年9月被袁世凯勒令关掉,出刊总数成功超越了一千期。该报与《民呼日报》、《民吁日报》一脉相承,被合称为“竖三民”。
于右任从年轻时开始蓄须,从黑到白,长髯飘飘了一辈子,同仁后辈尊称髯翁、右老,民间百姓则直呼其为于胡子。
髯翁广为人知的名头有两个:一个是国民党元老,另一个是书法大家。他还有一个少有人知的名号;元老记者,从1907年到1910年,他主持创办了四份日报,其中《民立报》在辛亥年间成了沪宁革命党人鼓吹暴动的喉舌,报馆也一度成了党人们聚集密议的“窝子”。
于右任是因为办报才加入革命党。1906年4月,于右任东渡日本,为创办《神州日报》做考察准备。经陕西乡党介绍,时年27岁的于右任结识了40岁的中国同盟会总理孙中山。孙中山本人就是个办报狂人,一生创办了十多种报刊,坚信“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他很赏识这位立志办报的年轻举人,顺手开了一张大大的空头支票:委任于右任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的同盟会事务。
考察于右任的办报思路,其与孙中山的宣传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或者可以这样说:于右任是党人其表,报人其里;孙中山则是位彻头彻尾的革命家和颠覆者。让我们把视线从1911年向前移动4年,看看于右任“元老记者”的名号是如何获得的。
妥协与坚持
1907年4月,于大都督的《神州》在上海创刊,日出三大张,新闻和广告各占一半。当时的上海报界,保皇和立宪立场占主流,新出炉的《神州》显得火药味十足,虽然帝王仍居帝都,报头还是弃用了光绪年号,改用干支和公元纪年。于右任亲自为报纸写社论,猛批君主立宪,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荒诞的政治欺骗行为。新闻版标明“有闻必录”,细看多为起义、暴动、革命之类的消息。革命党人和同情革命党的人都很喜欢这一定位,亲切地称之为“炸弹”。《神州》的发行量很快突破一万份,第一次办报即获成功,如果不是一场意外的大火让于右任主持的《神州》停在了第八十期,他就不必再辛苦创办第二/第三/第四份报纸了。
于氏的第二份报纸《民呼日报》创刊于1909年5月,他亲任社长,解释办报目的无非“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仍定位于“揭露清廷黑暗统治,鼓动发起民族革命”。内容和栏目设置较《神州》更丰富了一些,专论之外,,还有诗话、艺苑等较轻松的栏目;表达形式上,文字之外,以讽刺画为主的图画增多了。这些技术上的变化,让报纸看起来既革命又轻松,报纸刚出版订阅者已达数千人,三个月之后关张时发行量已过一万份。
清政府地方官员用“间接诉讼”的方式关闭了《民呼日报》。当时于右任和一些旅沪陕甘人士发起成立了一个“甘肃筹赈会”,为家乡饥民筹款救灾,办事地点暂借《民呼日报》报馆。当时陕甘一带连续三年灾荒,饥民遍地,易子而食,《民呼日报》报道了这一惨状,猛批陕甘总督毛庆蕃为保官职匿灾不报、田赋不免的恶劣行径。毛总督大怒,决定对于右任实施跨省追捕,以《民呼日报》涉嫌侵吞赈灾善款为由,致电沪道蔡乃煌,要求严查该报社长于右任。蔡道台心领神会,迅速商请租界当局,对于社长予以拘捕。前后经过八次堂审,主持审判的官员几近明言:如果你再办报纸,就要挖掉双眼;只要你停办报纸,即可重获自由。于右任热爱报纸,也热爱自由,经过半个月的坚持,于右任妥协了,《民呼日报》停在了第92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