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生意义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一些“吼妈”们需要转变教育思维,改进对孩子成长进步的认知。 日前,据《北京晚报》报道,为顺应一些家长做一个温柔、耐心、体贴的“零吼妈妈”的需求,市场上推出了情绪管...
孩子的人生意义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一些“吼妈”们需要转变教育思维,改进对孩子成长进步的认知。
目前,据《北京晚报》报道,为顺应一些家长做一个温柔、耐心、体贴的“零吼妈妈”的需求,市场上推出了情绪管理课程,有的是免费讲座,有的是系列培训课。这些课还细分为正念课、冥想课、教练型父母课、身心调整课、催眠课、沙盘课……价格从1000元到两万元不等;有些国外的大师课,一天就3000元左右。它们还被归纳成一个有趣的名字——止吼课。
只是,“止吼”不是“止咳”,仅仅外服用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吼妈”们做内在调理。新闻报道里有个细节,有位“吼妈”为了提醒自己,在墙上贴满了“亲生的”三个字,但当儿子表现不如意时,她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暴怒和狂吼。这是因为她并没有从“辅导孩子作业”的深渊中将自己解放出来。
现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吼式教育”已成为不少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式。这固然和一些家长的性格脾气有关,但根本还在于,很多中国家长充满了“教育焦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惯性思维,让这些家长又急又躁:你怎么能不会做呢?别的孩子都会做啊?你怎么不再聪明一点呢?你要比其他孩子优秀,这样才有未来……
这个问题不是出在生理上,也不是出在心理上,而是出在认知上。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对孩子的学业盯得那么紧、要求那么严,那是教师的事情,父母也非专业教育人士,没必要越俎代庖。而相比学业,父母有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对孩子的品行、性格、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更多的要落到父母身上,而从长远来看,这远比一时的学业重要。家长们与其花费精力在自己不擅长的学业教育上“嘶吼”,不如把精力放在修炼孩子的品性上。
情绪管控再科学、“止吼课”再昂贵,也都只是治标,关键是家长们要调整心态,接受大多数孩子“不是天才”、孩子也不是必须成为天才的事实。孩子的人生意义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一些“吼妈”们需要转变教育思维,改进对孩子成长进步的认知。
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够完美、不够优秀,家长才能“成长”。事实上,一些中国家长们的焦虑,远不止体现在孩子的作业上,不断给孩子报辅导班、兴趣班,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进名校,这些都是教育焦虑的体现。最近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正是当下很多家长的焦虑还原。为了孩子的教育,电影里的父母可谓绞尽脑汁、拼尽全力,甚至为了获取进入名校的名额,不惜假扮穷人,走贫困生通道。而在新闻中,即有位家长为了全程陪孩子“练琴”,不惜辞掉工作。这些可以说是“教育焦虑症晚期”、走火入魔了。
当然,一定程度上,家长们的这种焦虑和教育的客观环境分不开。比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而又紧缺,这往往使得孩子需要优异的成绩来做敲门砖,家长唯恐落后一点点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缓解一些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也不仅是家长的事情,整个社会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改善。(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