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正热,高校人才培养如何与之对接,近4年来,这一话题始终在探索之中。在华南理工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华工现象”已然成型。华工历来被称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1999年,学校更是针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开始了新一轮探索。...
“双创”正热,高校人才培养如何与之对接,近4年来,这一话题始终在探索之中。在华南理工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华工现象”已然成型。华工历来被称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1999年,学校更是针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开始了新一轮探索。当时,他们率先在全国提出“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创新、创造、创业,探索产学研协同培养人才,为区域乃至全国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新产业人才、新技术等方面的重大需求,该校已经疏通“一条生态链”,即培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相互衔接、有序对接,创新“三类机制”,即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培养一大批精英型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端工程师、企业家和领导者,成为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
以“三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华工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开放和深度融合,每年设立各类创新班和教学改革试点班30多个,通过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量身订造培养方案,每届学生超过1000人,覆盖面将近17%。
颁·奖·词
“一盘棋”式规划,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培养;“金字塔”式课程,既惠及全体又出拔尖人才。从先驱到典范的华工现象,引航大湾区,行稳致远。
创新
创新班给拔尖人才机会
简武荣是华南理工大学2010级工程力学创新班学生,如今正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攻读博士学位。他曾在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发表6篇SCI专业期刊论文,被誉为“科研小达人”。他的表现一度在科研界掀起波澜。
“刚进大学时,我也比较迷茫,环境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回忆起自己的科研之路,简武荣坦言,学校的创新班为他的科研水平提升和个人路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他所在的这个创新班,实行本硕博连读,从大二起,学校就为每位创新班学生配备有专门导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他们还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大二时,简武荣已申请到高校课题研究项目,方向为水稻抗倒伏的力学研究。
为一些有特殊专长的学生,提供一个拔尖人才培养的机会,这是华南理工大学设立创新班的初衷。创新班在课程设置方面“先行先试”,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相同或相似的课程进行本研贯通式整合,倡导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探索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基于问题的学习、项目的学习、案例的学习。
创业
卓越班培养国际视野人才
上月,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在浙江大学落幕,华南理工大学选送的6件参赛作品取得“5金1银”,其中砼创未来创业团队摘下1金。今年以来,这一团队已在各大全国性创业竞赛中取得3金1银的好成绩。这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的学生团队。
与主导学术性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班不同,卓越班对接的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它更强调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对学生的实践有明确时间和质量的要求,并被纳入学分考核。除此之外,企业也会派遣自身工程师,前来为学生授课,比如,腾讯会派工程师前来讲授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开发。
以土木工程卓越全英班为例,他们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土木工程优秀拔尖人才。在这里,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辟境内外实习基地,探索国际化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大部分课程采用全英教学,学校还专门开设科技前沿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参与国际工程实践。在境内外学训一体化的社会实践、校校协同的国家化课程设计、校企融合的国际化毕业设计等方面,华南理工大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创造
机器人实验室4年孵化8公司
郑子杰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13级学生,明年即将研究生毕业的他,已有创业打算。他的创业项目用于监测高压电网线路的飞行监测机器人,已在全国有8家代理商,覆盖10个省份。在校就读期间,他完成了创业的初级阶段。
这一飞行检测机器人旨在精确测量高压电力线路与邻近树木的距离,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研发团队基于无人机飞行平台的空间测距技术,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进行区域扫描,应用到日常高压电网线路检测当中。该技术点为国内首创。在两年前,他就已拿下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创业大赛一等奖。
郑子杰一行5名团队成员,均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机器人实验室。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所搭建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们以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引导,在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方向专业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及创新创业实践。
以近4年为时间线,这一实验室的48名常驻队员,就已获得76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申请国家专利270项,发明授权16项,实用新型授权91项。相当多的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获奖后,将作品转化为专利,从而投入产业当中。
4年内,这里就孵化出8家创业公司,包括广州程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翔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培养出500多名机电一体化优秀人才。
创·新·亮·点
理念创新
“双创”正热,华南理工大学的“三创”已是成熟模式。在创新、创业的基础上,这所学校作为“新工科”拔尖产业人才输送重要渠道,同时探索“创造”型教育,为学生量身定造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一大批精英型双创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机制创新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新产业人才、新技术等方面的重大需求,该校已经疏通“一条生态链”,即培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相互衔接、有序对接,创新“三类机制”,即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培养一大批精英型创新创业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端工程师、企业家和领导者,成为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
实践创新
强化科研与教学的相互开放和深度融合,每年设立各类创新班和教学改革试点班30多个,通过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量身订造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