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资讯_互联网资讯_电商资讯

“救世主”张昭离场:离开乐视,挥别至暗时刻

栏目: 历史 来源:孙悟空 时间:2020-04-27

1993年,31岁的张昭思来想去,还是跟纽约大学提交了修改专业的请求,将哲学改为电影制作。 那是他最初就想要做的事情,被后来的他称之为回归初心 。张昭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专家,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衣钵,但他还是不顾家人反对报考了军艺导演系...

1993年,31岁的张昭思来想去,还是跟纽约大学提交了修改专业的请求,将哲学改为电影制作。

那是他最初就想要做的事情,被后来的他称之为“回归初心” 。张昭的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专家,父母希望他能够继承衣钵,但他还是不顾家人反对报考了军艺导演系。

尽管最后被父亲知道了,还被拽回了复旦大学修计算机,但在大学生涯,话剧社、电视台等一系列课外节目可没少参加。

在去美国修哲学之前,父母双双离世,给张昭不少打击。离开中国时,他甚至把家里的电饭煲都塞进了箱子,头也不回得出了罗湖海关,那时候他以为自己不会再回来。

花了不少周折,张昭不仅把专业改回了电影相关,还在费城大学电影学院辅修电影相关课程。在学电影期间,他经常去纽约的一个录像店,店老板是一个韩国人,常常放一个咖啡壶给学生们免费煮咖啡。

不少穷学生假期都到这家店租录像带,顺便蹭咖啡,这其中除了张昭,还有一个沉默的小伙,叫李安,当时两人没少碰面。

一年后,李安写出了《喜宴》,并在美国上映,该片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李安凭借该片还获得了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救世主”张昭离场:离开乐视,挥别至暗时刻

同一年,张昭在费城大学电影学院的资助下,拍出了《木鱼词》和《着陆》两部短片,前者获得了学生奥斯卡奖,还为张昭赢得了绿卡。

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在这个咖啡店短暂交集,并很快往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飞驰而去 。20年后,不知道李安和张昭是否曾有过再度相逢的机会,那时这两个都热爱电影的男人,一个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而另一个人却成为了企业家,乐视影业的董事长及CEO。

02

张昭对电影的热爱一点也不亚于李安。

1996年,当电视里开始循环播放《北京人在纽约》时,张昭则从纽约回到了北京。那一年,他接到了上影集团的邀请,决定回国做导演,结果毕业后的第一部影片就给他了现实的一击。《太空劫持》,这部中美合资的科幻片,也是张昭的处女作,票房仅100多万,非常惨淡。

“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总有种英雄主义情怀。拯救中国电影行业,不能埋头‘造车’,还是得先‘修路’。”当时的张昭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电影行业百废待兴,如果不把大环境建设好,一味地做理想主义的电影也无济于事。

“救国”情怀一直充斥在张昭的脑海里,这与他最初修哲学的初衷一致,选择哲学专业,张昭定义为“思想救国”。这是80年代的留学海归普遍拥有的情怀,留学让他们对故土的感情更加深厚,“你被贴上了中国人的标签,所以自然要捍卫这种身份,爱国情绪就是从那里来的”,张昭说。

这种“救世主”情节被延续到了张昭后来漫长的人生岁月里 。他用拯救电影行业、重建秩序等各种理论包装着他的处世哲学。

有很多报道写道,张昭是因为王长田妈妈的一盘饺子所感动,才加入的光线传媒。实际上,倒不如说是王长田希望重振电影产业的想法,和张昭不谋而合,才让张昭决定从体制出来与王长田进行第一次创业。

“一开始我是想要造车的,回国一看根本没有路,那就算造出一辆跑车来又能如何?”张昭说,中国的电影产业和美国大相径庭,如果渠道不畅通,再好的作品都没用。

2004年,张昭加入了光线传媒,成为了一个艺术总监。当时光线传媒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娱乐传媒公司,但民营电视制作却陷入了泥沼,在和电视台的合作中难以获得平等的话语权,也无法从渠道方面获得更多的利润。

为了和王长田共同重振电影产业,张昭在11人的高层内部会议上舌战群儒,力挺王长田做电影。两年后,光线影业诞生,张昭终于得以将自己“修路”的利润运用到实际。

这一次创业,张昭可谓拼了命 ,他组建了自己的发行团队,在两三年时间,建立了一套地面化的发行营销体系,开创了中国电影发行的“地网”模式。

2006至2010年的四年期间,光线影业出品并发行了20余部商业电影,连续四年保持了100%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为中国电影业瞩目的“光线速度”。

“救世主”张昭离场:离开乐视,挥别至暗时刻

光线影业成功了,张昭成为了第一功臣,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并没有给予张昭相应的回报。根据2011年6月,光线影业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张昭在光线传媒的持股仅为0.24%,远低于李晓萍、李德来以及王长田的妹妹。

此外,证监会要求把光线影业并入光线传媒,这背离了张昭的计划,“当初我创建光线影业的时候说得很清楚,这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是不跟光线传媒一起上市的,你并进去的话,我就没有办法按照产业的发展来进行布局了。

“企业的文化,或者企业的责任感,这个事情你只有在新的公司你才能从头开始做。企业价值这一块是我非常看重的,我愿意从头来建,(以便)能够用那个东西来驱动企业。”张昭在当时接受采访时候说道。

几乎是同一时间,张昭遇到了人生中第二重要的人,贾跃亭

跟贾跃亭深度接触的人都有所了解,他在挖人时特别知道对方的所求,能够精准出击得打动人。曾接触的乐视高管说,“老贾在找人的时候,特别知道那个人当下处于什么阶段,需要什么,他就用对方最想要的那个筹码去打动他”。

“救世主”张昭离场:离开乐视,挥别至暗时刻

2011年,贾跃亭约张昭在北京昆仑饭店见面,给出的条件就是“承诺乐视影业未来会独立上市”。

另一方面,当年大火的《失恋33天》大获成功,让张昭意识到,电影产业不能光靠路面广告了,必须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消费者联动,但光线已经无法满足他在互联网方面的尝试了。电影产业的互联网营销时代已经来临了,而贾跃亭正用互联网平台给张昭抛出了这根橄榄枝。

张昭一位前下属后来感慨,如果王长田能早一些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或许乐视影业就不曾辉煌;如果贾跃亭没有大兴造车计划,或许乐视影业已经成功上市,完成另一重超越

2011年,昆仑饭店一遇后,正直不惑之年的张昭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乐视,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也是最曲折、最复杂、最具有戏剧性的一次创业。

03

贾跃亭给了张昭的电影梦最大的发挥空间,但在贾跃亭最需要他的时候,张昭“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