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当平原县令时,有一人与他有恩怨,派刺客要杀他。刘备并不知情,仍善待刺客,该名刺客被他的仁厚所感化,不忍杀之,便将实情告诉了他。对于此事,三国志的作...
刘备当平原县令时,有一人与他有恩怨,派刺客要杀他。刘备并不知情,仍善待刺客,,该名刺客被他的仁厚所感化,不忍杀之,便将实情告诉了他。对于此事,“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感慨地说:“其得人心如此。”
因为刺客没下手也就罢了,竟然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诉他,这很不可思议,因后果难以预料,刺客可能被杀不说,事后追究起来,可能连其家人或幕后的主使者都在劫难逃。可见刘备的仁德,确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此外,从以下几件事中,也可略窥刘备的为人。
其一,张飞因喝酒误事,丢掉了徐州,且让刘备的妻小也身陷城内。当他拔剑要自刎时,刘备向前抱住他,并夺剑掷地曰:“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况城池本非吾有;家眷虽被陷,尚可设计救之。贤弟一时之误,何至遽欲捐生耶!”说罢大哭,关张俱皆感泣。长期流离失所,好不容易有一个根据地,被张飞轻易丢失了,但刘备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指责的话。
其二,刘备一见到马超,就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并封都亭侯。马超见刘备待自己如此优厚,渐渐疏忽了礼节,和刘备讲话经常直呼其名讳。刘备自己并不在意,可是关羽很生气,请求杀马超,刘备不肯,张飞说:“可以用礼节来开导他。”第二天,刘备会见诸将,关羽、张飞同时拿着刀剑站在刘备身后,马超进来只顾入座,却没看见关羽和张飞的座位,抬头见他们两人侍立在刘备身后,大吃一惊。此后,再也不敢对刘备不敬了。
其三,一次刘备酒后与庞统发生争执,带着怒气对庞统说:“汝言不合道理,可速退!”半夜酒醒后,他记起了自己的失言。次日早上,赶紧向庞统谢罪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刘备闻言大笑,与庞统和乐如初。
进曹营一言不发
关于刘备和徐庶之间的仁义事迹,更是千古流传的佳话。徐庶对马颇有研究,曾告诉刘备说:“你的马会妨害主人,赶紧将它送给仇人。”刘备闻言生气地说:“你不教我正道也罢!怎么反倒教我利己害人呢?”其实徐庶是想试探刘备的为人,刘备的宅心仁厚令他十分感动,从而决定全力辅佐他成就大业。
但后来徐庶的老母被曹操骗去许都,曹操以此要胁徐庶去辅佐他。因徐庶对刘备军队的虚实一清二楚,有人建议不要放徐庶去许都,否则就危险了,且说徐庶不去许都,曹操生气就会杀掉徐母,如此一来徐庶就会死心塌地跟随他了,刘备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在徐庶得知大量军事机密的情况下,刘备毫不犹豫地放他前往曹营探母,此等胸襟,非一般人能做到的,因此才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及“回马荐诸葛”的故事传颂。刘备舍了徐庶,得了诸葛亮,其仁德至深,确能感动天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称帝后不久便离世,临死时托孤给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痛哭流涕,答应全力辅佐幼主。刘备又把刘禅和其他儿子叫到面前,嘱咐他们要将丞相看成自己的父亲。
诸葛亮《后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他出山辅佐刘备,面对很多困难,且为了应付强大的曹操,到江东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刘备死后,有人劝诸葛亮进爵称王,但他不为此动心,仍禅精竭虑、一心辅佐幼主。
他的责任心强,许多国家大小事情都亲自处理。除了负责军事和政治外,他还兴建桥梁、道路、水利等工程,并指导百姓养蚕、织锦、煮盐、冶铁等生产,又视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连弩等军事器械。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少休息。有人说:“诸葛亮吃得很少,工作却又烦又多,怎能活得长久呢?”结果长期戎马生涯使他积劳成疾,捐躯在五丈原前线。他的高风亮节,回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相遇,非但是刘备觉得如鱼得水,想必诸葛亮也觉得如浴春风吧!
以“仁德”建立的霸业
综观刘备一生的霸业,可以说是以“仁德”二字建立起来的。关羽千里走单骑,是刘备仁德所致,曹操对关羽的厚恩,都不能使他背叛;对待陌生人,正像上文提到的刺客,他也相当宽厚,终能感化刺客;徐庶试探他要把妨主人的马送给仇人,以便将仇人害死,他都不做;对于老百姓,他也能做到爱民如子,不避危险携民渡江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