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资讯_互联网资讯_电商资讯

胡适和顾颉刚简历

栏目: 历史 来源:北京it资讯 时间:2020-12-25

胡适 晚年顾颉刚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上,胡适(18911962)与顾颉刚(18931980)都是一代学术巨子,各有独特的影响。双方之间的交谊故事,亦堪称学林嘉话。 胡适...

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舞台上,胡适(1891—1962)与顾颉刚(1893—1980)都是一代学术巨子,各有独特的影响。双方之间的交谊故事,亦堪称学林嘉话。

胡适与顾颉刚之缔缘,始于1917年秋。那时胡适甫自美国求学归来,任教北京大学,在哲学门(即哲学系)第一与第二年级讲授“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等课程,顾颉刚正是“中国哲学史”的选课学生之一。胡适教授这门课程的思路甚为独特,“截断众流”,直接从《诗经》取材,让一班上课的同学“舌挢而不能下”。已在中国传统学术天地里用过功的顾颉刚,对之大为佩服,从此相知。1920年,顾颉刚从北大毕业,任职于北大图书馆,所得薪资不足以安居,胡适伸出援手,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令顾感念不已。双方往来,愈臻密切。

就胡适的学术研究来说,曾得顾颉刚的不少助力。当胡适要开展《红楼梦》的研究时,顾颉刚便提供了不少材料;顾颉刚编的《清代著述考》稿本,也是胡适长期借阅以备考查的资料。相对的,胡适对顾颉刚的学术研究与生活情况,始终关注。他嘱咐顾颉刚校点清儒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认为这既有利于他的经济状况,也是“于后学有益”的事。未几,顾颉刚因家庭因素离开北大,胡适即介绍他为商务印书馆编纂初中本国史教科书,月支酬金50元。甚至于胡适也不吝借款给顾颉刚,以济其不足。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孟邹,是胡适的老同乡,胡适早期的多种著作都归亚东图书馆出版,所以胡适曾嘱汪孟邹汇款200元给顾颉刚。结算起来,顾颉刚积欠胡适之债,一度高达220余元。

胡适对学生的照拂之情,对顾颉刚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日后当顾颉刚在学界亦自成一家之时,也屡屡照顾学生辈的生活经济状况,甚至于让学生以他的名字为各刊物写稿,盖如此稿费较高,学生藉此可得济助。例如,1947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史学》,是总结当时中国史学研究成果的名著,即署名顾颉刚,实际上,这部书是弟子方诗铭和童书业联手完成的。至于胡适乐于提携栽培学界后进,顾颉刚亦法式师道,亦步亦趋。他屡屡向胡适建言,推荐学界新血,如推荐杨向奎入北大研究所整理明代档案,也荐高去寻为研究所考古学会的助理。他又请胡适帮周一良的忙,认为胡适“能提拔这人一定是值得的”。

1926年,顾颉刚编辑的《古史辨》第一册出版,从此他的名声开始显扬于中外史学界。随着《古史辨》各册的陆续出版(全书7大册,收入350篇文章),“古史辨学派”之名亦不胫而走,蔚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一大流派。回源溯流,在顾颉刚个人与“古史辨学派”方始萌生的学术成长历程里,胡适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之一。对于错综复杂但却真假难辨而又众说纷纭的中国古代史事,该如何认识与理解,顾颉刚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点,有如石破天惊之声,顿时引发不少批判性的响应。胡适则站在支持顾颉刚的一方,非仅在北大学术研究会演说时,公开声言《古史辨》的出版是他“有生以来未有之快乐”,也强调顾颉刚“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乃是“颠扑不破”的治学方法/观念。盖胡适本人治学,向来强调的便是这样的路数,他考证《水浒传》故事的演变以及井田制度之历史形成等等研究成果,更为顾颉刚初期往辨伪治史之路的大步迈进,提供了示范。

为着解决生活上的困窘,顾颉刚从1926年起漂泊于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之间,至1929年秋始返北平任教燕京大学,总算可以安定下来了。约略就在这个时候,胡、顾师生对中国古史的看法,开始萌生分歧。胡适不再全盘“疑古” ,对于傅斯年领导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展的考古事业,尤三致意,他的《说儒》等著作,更具体表现出他吸收傅斯年“重建古史”信念的心态。相形之下,顾颉刚在把“伪史清了出去”的方面,仍努力不懈。

胡、顾双方的学术道路虽然已有歧异,但两人多少保持着还算密切的关系。胡适于1931年重返北京大学出任文学院长等职,即拟邀顾颉刚离开燕京大学,重返母校历史系任教;顾颉刚仔细考虑之后,婉拒此议,推荐钱穆以代。胡适对待顾颉刚,亦可称热诚,他会留心顾颉刚没有的书,知道他没有《挂枝儿》一书,即于买到两本后,分送一本给顾颉刚。同时,面对19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节节进逼,知识分子忧心忡忡,思以言论报国,,在学术文化领域致力于反日抗日的斗争,胡、顾各有擅长,但共有一致的语言。胡适集结友人创办了《独立评论》,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论坛之一,顾颉刚也为之写稿,表示支持。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专刊中国历史地理与边疆史地之论著,象征知识分子以史学经世的志向,也刊出胡适的父亲胡传在清季考察边事的遗稿。凡是可见,即使两人学术意见已显趋异,胡适与顾颉刚之间的关系,并未完全疏离;只是,相较于1920年代初期彼此论学往来不辍的密切情谊,双方确实已有一段距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