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资讯_互联网资讯_电商资讯

变盘在即的银行理财产品

栏目: 国内新闻 来源:南华网 时间:2014-12-12

(南华早报中文网讯) 中国股市最近飞上了天。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饭,问他有没有在股市分一杯羹。这位资深白领摇摇头,说:我只买银行理财产品。没什么风险。 从2004年初露锋芒,短短十年间,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众多家庭理财配置必不可少的一项。截至2014...

        (南华早报中文网讯)  中国股市最近飞上了天。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吃饭,问他有没有在股市分一杯羹。这位资深白领摇摇头,说:“我只买银行理财产品。没什么风险。

        从2004年初露锋芒,短短十年间,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众多家庭理财配置必不可少的一项。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已有498家银行发行并登记了理财产品,存续产品51560只,总规模12.65万亿元。交通银行近期发布第26期《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报告》显示,基金和银行理财仍然是小康家庭未来投资的首选。

        朋友接着说,选择银行理财产品的理由很简单。“在一定期限范围内,选一个收益率最高的产品买了就行。其它不必看。”违约?完全不担心。“银行还能跑了吗?”他乐观的说。

        然而,理财产品出事由银行买单甚至是政府负责,这样的刚性兑付即将打破。最近银监会向部分银行下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从根本上解决理财业务中银行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

        改革后的银行理财产品是什么样子?理财产品像基金产品一样做净值化管理,不要再走以往的预期收益率、刚性兑付路径。买者将自己承担风险,不能再期望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度和存款一样。

        那么,不提供预期收益率怎么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就像认购基金那样,参考过往业绩。过去一个月的、三个月的、半年的、一年的、以及成立以来的业绩。参考完了,要记住,过去的业绩不代表将来的业绩。所以一旦该理财产品达不到过去的业绩,银行就会说,我没有承诺你什么啊!风险还需要靠投资者自己担负。

        银行理财产品未达到预期收益率、无法偿付本息的例子有没有?2012年年底,华夏银行1.4亿元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银行称是其员工私自销售的私募产品。但是无论如何,银行难脱干系。在监管机构的介入下,投资者拿回了本金,但是原先承诺的利息就打水漂了。另外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例子就是今年1月工商银行拒绝为其经销的一只即将到期的投资产品兜底。“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于2011年2月1日正式成立,融资金额30亿元,存续期36个月,预期年收益率10%-11%。违约的消息传出后,投资者们聚集到了银行,要求银行负责。一位上海投资者对我说,他是该银行上海分行的VIP理财客户,冲着银行的信誉买的该信托产品,拿了两期利息,第三期没拿到,银行承诺把本金全部还给他,另外通过其他渠道补偿他损失掉的利息。而工行总行人士一再对外强调,银行不会对其销售的这款产品进行刚性兑付。

        事情的结果呢?在“兑付大限将至”的前4天,信托公司宣布找到了第三方接盘,从而躲过一劫。究竟是谁为投资失败买单,谜底始终没有揭晓。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投资者不会每次都那么幸运。

        理财产品的风险正在暴露中,而新的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一出,银行更可以堂而皇之的免责,投资者除了擦亮眼睛之外别无他法。

        除了改变“刚性兑付”之外,意见稿还提出“允许以理财产品的名义独立开立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等相关账户,鼓励理财产品开展直接投资”。正值股市最为疯狂的时刻,意见稿立即被市场解读为监管层鼓励银行理财产品直投股市。随后,银监会不得不紧急辟谣。

        鼓励直接投资意味着银行理财资金可以不用再借助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通道,而是可以直接对接企业融资项目。在投资股市方面,“理财资金投资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他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但是,“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私人银行及机构客户的产品,不受限制。”和现行的2005年1月起施行的版本并无差别。

        作者蔡雪君是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南华早报》前资深记者。江南人士,现居帝都。拥有微信自媒体“金社区精准传媒”,时不时讲点理财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