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主流媒体,山西门户。山西新闻网是经国务院新闻办审核批准,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山西省重点新闻网站。山西新闻网以“立足山西、传播山西、服...
制图:杨殊宇
敬思追远凝聚指尖 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
一束鲜花、一段明烛、一串寄语……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在传统祭扫方式外,一种绿色、文明的新型祭扫方式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互联网,向逝去的人献上绵绵哀思。连日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追思亲人英烈 网上祭扫蔚然成风
3月29日,省城迎泽区桃南二社区的阅览室内,一场文明祭奠活动正在举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详细演示下,辖区居民以及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打开网上祭奠页面,为故去亲人献上哀思。70岁的胡永鹏是该社区龙吟诗社社长,他特意为此次活动赋诗三首。他认为,网上祭奠新颖别致、紧跟时代,献花、送歌、诵诗一样可以表达思念,追悼先人。外来务工人员孟箱中告诉记者,他从老家江苏来太原做生意20多年了,以前每年清明节都是在街头焚烧纸钱,今年他学会了网上祭奠,以这样的方式怀念亲人更环保、更文明。桃南二社区主任李建芳表示,当前,太原正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社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营造文明祭奠的氛围,以实际行动让家乡环境天更蓝、水更清!
今年清明,网上祭扫的新风尚逐渐向更远处蔓延。3月31日-4月7日,山西文明网、太原文明网相继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记者在网站首页看到,网友不仅可以通过献花等方式寄托哀思,还能送出寄语,缅怀先辈、追念英魂。网站还列举了山西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人们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不忘使命,继续前行。大家纷纷留言致敬:“你们的英名永垂不朽,你们的精神万古长青,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省城市民徐朋正在读一年级的女儿,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参加了此次“网上祭英烈”活动。他表示,通过鲜花、点烛、鸣钟这些方式祭奠英烈,不仅能让女儿明白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更能让她懂得感恩,激励她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太原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在网页上发布专题链接,他们还制作了H5专题页面《承先烈遗志抒爱国豪情》,动动手指即可转发至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据统计,共有超过34万人次参与了“网上祭英烈”活动,其中,网站参与人数13.8万人次,微信平台参与人数20.7万人次。
创新表达方式 正能量根植于心
与此同时,主流媒体也创新传播手段,在全社会掀起纪念英烈的高潮。4月5日,《人民日报》制作的超燃H5《帮我想想怎么回领导问我清明啥安排》一经发布便刷爆朋友圈,阅读量突破388万。这条微信以生活化场景切入,落脚点却是“为英烈擦亮勋章”,抛弃传统说教,潜移默化间让读者热血沸腾。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庞慧敏认为,《人民日报》的这则H5从内容到形式,都采用更贴近95后的表达方式,通过“微信体”吸引眼球,进而设置悬念、慢慢铺陈,接着利用闪卡特效,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入“擦亮勋章”的真实目的,层层反转,最终实现“后真相”的传播效果。
对于网上祭扫引发的强烈的社会关注,山西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玉萍表示,一方面是源于节日的特殊性,清明在中华文化中有特定的内涵,它启发人们追根溯源,此时的祭扫活动是一种群体意识和自发行为,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网络的高度普及让“互联网+祭扫”成为可能,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可能没有时间扫墓,通过网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既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心理安慰。同时,“网上祭英烈”具有公祭属性,网络加速了这股正能量的弘扬和聚集。正是由于契合了传统和现实的双重需要,才使得网上祭扫活动一经发起便一呼百应。
庞慧敏认为,活动之所以获得极高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主要在于吸引了年轻群体对事件的关注。当前,移动端发展十分迅速,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更有利于抒发情感,强调个人真实意愿的表达。主流价值观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传播之后,接受人群更广,接受度也更高。
“对于广大网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网上祭扫,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祭奠英烈让我们这一代人将家国情怀扎根于心,更好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奋斗之中”,山西文明网“网上祭英烈”活动负责人贾蓁表示,一定会将活动用心做下去。
线下延伸至线上 嫁接网络成趋势
不止于此,如今,越来越多的仪式和活动正向网络迁移,一切变得触手可及。
齐奇是省城的一名环保志愿者,他已经连续七年在植树月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除此之外,今年清明前夕,他还在网上捐植了5棵树苗。据他介绍,自己是在环保公益微信群中了解到这一网络捐植平台,他还为记者作了现场演示:“登录‘中国网络植树’网站后,按照提示点击进入‘捐棵树拯救荒漠村庄’,只需 10元钱就可捐植1棵树苗。尤其对于身体或时间受限的人,这种方式也同样能为环保助力。”记者在网站首页看到,参与捐款活动的网友已达57.4万余人,累计捐款超过1000余万元。
从支付宝推出的蚂蚁种树,到网络捐植平台不断涌现,绿化沙漠由身体力行化作举手之劳。李玉萍表示,“网上植树”不仅能够让市民体验到保护生态的快乐和愉悦,同时将捐赠钱物交付专业人员用于栽培树苗,使得这项善举并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它满足了人们心中表达善意的强烈愿望,让“做善事行善举”成为更多人的信条。庞慧敏认为,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做公益,将严肃主题轻松化、日常化、便捷化,寓教于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网络正在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对于日常行为与互联网的嫁接,李玉萍表示:“无论是网上祭扫还是网上植树,都是对传统活动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开发,未来,网络将会承载更多的行为,或是完成仪式,或是日行一善,动动手指即可实现。”庞慧敏建议,今后,网络活动应更加突出互动性,同时利用微信等平台的社交属性,充分发挥社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