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资讯_互联网资讯_电商资讯

中国电影的改革开放40年:回归、探索与创新(3)

栏目: 热点新闻 来源:跌IE 时间:2019-01-28

自2002年全面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已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从经济学角度,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一种外延扩张型的增长模式。所谓外延扩张,简单讲就是依靠增加对人、财、物等可量化资源的投入来拉动生产、消费...

自2002年全面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已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从经济学角度,这一过程可以描述为一种外延扩张型的增长模式。所谓外延扩张,简单讲就是依靠增加对人、财、物等可量化资源的投入来拉动生产、消费规模的增长。2002年,院线制改革启动,大量社会资本从此开始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投资购物中心等商业房地产项目的渠道,参与到影院建设中来,从而推动了影院数量、银幕数量和观众人次的大幅度增长。过去十年,中国银幕数年均增长27.9%,观众数年均增长31.4%。影院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多,电影票房才会节节上升。这是过去十多年电影票房每年以30%的速度快速递增的主要推力所在。

但是,相应的问题也就来了。既然是从中心到边缘,影院越建越多,那么总有一天会趋于饱和。事实上,这块天花板已经出现。目前,银幕增速已经连续7年下滑,从2011年最高峰的48.4%锐减到2018年上半年的20.6%。同时,单块银幕产出也在2015年后开始逐年走低,从2010年最高峰的161.4万元下降到2017年的103.1万元。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种依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就走到了尽头。电影产业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转换轨道,从过去依靠外延的扩张升级到依靠内涵增长的新模式。

所谓内涵增长:就是依靠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完善服务、优化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来推动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唯一途径。2016年,全年观众人数突破13亿人次,意味着中国百姓每人每年能看1场电影。这个数字并不漂亮。同样的指标在北美市场是每人每年看7场电影。中国人看电影频次不高,说明看电影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还只是一种偶然性的消费行为,而不是一种刚需性的日常性消费。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人们看片频次? 1979年全年观众人数曾高达近300亿人次,每人年均看片量差不多有30多场。退一步看,就算参照北美标准,让每人每年看7场电影,那么未来的电影市场也还有7倍的成长空间。再就是,目前中国电影平均上座率只有15%左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上升到50%-60%?如果有,那么中国电影市场又可以增加3-4倍的成长空间。

这一切不靠别的,只能靠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继续挖掘电影产业和市场自身的潜力。一方面不断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丰富电影的类型品种;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市场和观众,不断完善和优化服务,让观众不但看得满意,而且也能有更加多样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