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新闻网移动版

主页 > 热点新闻 >

“三张纸糊成世界” 冀东皮影艺术灯影里的故事

0

“三张纸糊成世界,一盏灯照亮乾坤”“千军万马不出三尺木框,三教九流尽在一纸之中”,这两副皮影对联作品生动地描述了皮影戏演出的场景及其演绎的世界。皮影戏是皮影演出艺人在幕布(或纸幕)之后操纵用牛皮、驴皮、塑料、纸等各种材质制作的影偶,在灯光的照射下,配合音乐、演唱、道白等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冀东皮影即河北东路皮影,又称“滦州皮影”“乐亭皮影”,包括河北唐山、滦州、乐亭、昌黎等地皮影,是中国北路皮影的典型代表。目前,“灯影乾坤——冀东皮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启幕,展览采用文图、实物结合的形式,不仅呈现了《芭蕉洞》《金玉缘》《游湖借伞》以及冀东皮影经典剧目《五峰会》、折子戏《赌头争印》《杨门女将》等皮影剧目实物,而且分门别类展示了生、旦、净、丑、神怪、男身、女身等,6幅现代皮影更是较少出现,突显了冀东传统皮影和现代皮影之美。

冀东皮影产生的时代,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以魏力群等人为主,认为冀东皮影戏产生于金元时期,另一种说法认为冀东皮影戏产生于明代末期。传说万历年间,落第书生黄素志颇有才艺,通绘画,精雕刻,但屡试不第,出关到沈阳后创作了皮影戏。

冀东影戏的兴盛期在清中期至民国初期。清代《永平府志》描述了当时皮影戏的情景:“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记录了人们对皮影戏的喜爱,皮影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清代影戏班社众多,分为职业班社和业余班社。乐亭有知名的四大影班:崔佑文的聚德堂影班、刘辅清的庆和堂影班、张攻璞的张家影班、史康侯的翠荫堂影班。清末民国,冀东一带各县影戏班有数十个,仅乐亭一地就有四十多个,兴盛非常。当时影戏兴盛的原因跟经济有一定关系,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唐山经济迅速增长,各地影戏班随之涌入唐山。

冀东地区皮影剧团演员从三五人至八九人不等,所谓“六劳七闲”“七紧八慢九消停”。演员主要分工为:拿线、贴线、打烘子、拉弦和配唱。

拿线者又称上线,除了操纵上影,还需负责准备演出用的影人以及掌握演出的进度,有时候还要扮演丑角。贴线又称下线、顶灯的,因其位置正好在灯下,除了操作下影,他还负责拆装顶棚、给油灯加油、搓灯捻等。打烘子的为鼓师,兼打大锣、铙钹等,又称双挎,如果贴影的有什么没做对或者忘记了什么,打烘子的得在旁边提醒,并且负责拆影围子。拉弦者一般是盲人,配唱有二到五人。

皮影戏招徕观众的方法是打通儿,即演出之前的敲锣打鼓。所谓“影戏本是圣佛留,未曾上台灯打头。大锣好似开山斧,劈开三教并九流。”每天晚上开演之前,都要打三通。

皮影戏的演出除了以声感人,还需以动传情。操纵皮影娴熟的艺人往往被称为箭杆王。皮影人主要由三根操纵杆控制,艺人要用五根手指灵活自如地把握三根杆,做到力量与灵巧兼具。在表演武打场面时,除了操控影人的杆子外,还必须加上兵器和马匹等的杆子。皮影表演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动作,在长期的实践中,艺人形成了一定的规范程式,比如穆桂英等武旦出场,要“出场风摆柳,升帐亮相身一扭,单脚一抬回身走,坐帐报名双袖抖”;少女“步小动作稳,低头目下瞧”;花旦“手掐腰,彩脚晃动走”;文生走路“不慌不忙,举止文雅,双臂亲摇,动作潇洒”;武生则“举止如山重,开打似叶飘,挺立如玉树,走路像风扫”;老生出场“走路臂一晃,脑袋点两下,蹒跚步履迟,站立手平跨”。

冀东皮影影偶采用驴皮制作,其制作过程分为制皮、绘稿、选皮、过稿、雕刻、上色、上油、连缀、装杆等步骤。一件艺术水平高超的皮影,不仅有好的稿本、有精雕细刻的工艺,而且注重皮子的选择。头茬要选择厚薄适中而且透明的部分;身段上部用薄皮适应转身动作,身段腰部用稍厚的皮子;影偶的上臂需用比身段上部还要软的皮子,以适应武戏中灵活的动作;腿部则用厚的皮子,便于影偶的站立;背景、桌椅等则须用最厚的皮子。

冀东影偶造型多样,雕工精良,色彩绚丽,主要有下列特征:一是造型角色丰富,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的芸芸众生。其造型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头茬部分,生、旦、净、丑、神怪等各种行当齐全,特别是神怪形象,展现出的想象力尤其丰富。艺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种种动物和人的头部进行完美结合,创造出各种龙王、虾兵蟹将、蝎子精、牛头马面、鬼怪等形象。二是造型简练,结构严谨。生、旦角色,用写意的通天鼻概括了额头到鼻尖的部分,弯弯的眉毛和眼睛连成一体,增强了脸部线条的整体感,嘴巴简略成短短的红线。脸部造型简练大气,镂空的脸部使得演出的效果更加强烈。三是皮影色彩运用传统“五行五色”原理,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显得色彩缤纷。四是皮影图案寓意吉祥美好。这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共性,有图必有意,且其意必定美好。

在电影、电视等传媒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在结婚、祝寿、生小孩、周岁、逢年过节等日子,主人家都会叫上皮影戏班演上三天。除喜影外,皮影戏多演出神戏,神戏的演出具有固定的程序,演出亦是三天,分别为“安神”“正日子”“送神”。当地百姓非常喜爱皮影戏,称看皮影戏为“听影”,他们更喜欢在看皮影戏的过程中闭着眼睛,享受或优美婉转,或悲壮豪迈的曲调。

冀东皮影在中国皮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中国北方皮影的代表,而且对周边地区如北京、天津及东北等地的皮影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