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新闻网移动版

主页 > 国际新闻 >

俄乌领土主权之争引发海上冲突

    

    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26日晚投票通过总统波罗申科递交的命令,因刻赤海峡局势恶化而在部分地区实行为期30天的“战争状态”。同日,俄罗斯外交部通过发表声明和召见乌克兰外交官对乌方提出抗议。
    分析人士指出,乌海军船只穿越刻赤海峡引发的俄乌海上冲突,源于双方对亚速海和刻赤海峡的主权之争。两国原本不睦的关系因此事进一步恶化,但鉴于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爆发更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局势紧张

    据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克里米亚边防部门消息,乌克兰海军先后有5艘船只25日未经俄方许可试图穿越刻赤海峡,俄方采取多种措施制止了乌方这一“挑衅”行为,事件持续约5小时。
    另据乌海军新闻局消息,由乌海军两艘炮艇和一艘拖船组成的船队25日试图通过刻赤海峡大桥(又称克里米亚大桥)从黑海进入亚速海。俄一艘舰艇故意撞击乌海军拖船,并向乌海军一艘炮艇开火,造成6人受伤。目前乌海军3艘船只均被俄方扣留。
    事件发生后,俄乌双方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局势趋于紧张。
    俄外交部26日发表声明说,乌海军船只违反在俄领海内无害通过规则,俄外交部向乌方提出严正抗议。同日,俄外交部召见乌驻俄使馆临时代办尼姆钦斯基,向其当面表达了抗议。
    波罗申科25日晚分别主持召开乌军事内阁会议以及国家安全和国防委员会会议。26日一早开始,波罗申科同北约、欧安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领导人以及美国、德国领导人通电话,就局势交换意见。他还签署了实施“战争状态”的命令,乌议会当晚投票通过这一命令。
    波罗申科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要求俄罗斯立即释放其扣押的乌船只与人员,并采取措施缓和亚速海局势。

动机何在

    亚速海是乌俄两国共同拥有的一片封闭海域,仅通过狭窄的刻赤海峡同黑海相连。苏联1991年解体后,乌俄两国沿用了苏联时期两国之间的行政边界,但亚速海和刻赤海峡的海上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曾于2003年爆发过一次,双方后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危机,但两国海上边界线划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位于刻赤海峡西面的克里米亚地区2014年经由公投脱离乌克兰并入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2016年开始建设连接克里米亚和俄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刻赤海峡大桥并于今年5月通车之后,双方在亚速海和刻赤海峡问题上的矛盾再次激化。
    有乌克兰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单方面在未解决归属问题的刻赤海峡上修建大桥,意图独占俄乌共有水域的主导权。为争取打破这一被动局面,宣誓乌方权益,派遣海军舰只打通从黑海港口敖德萨到亚速海的航路,成了乌方的必然选择。
    之前,乌克兰海军两艘船只曾于9月23日通过刻赤海峡大桥进入亚速海海域,波罗申科当时表示这是乌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一次重大胜利。本次海上冲突发生后,俄官方于26日发布消息称,此次乌海军船只的“闯关”行动是基于乌当局的直接指示,乌安全局的两名工作人员是行动的现场指挥。
    此外,俄方认为乌方此次行动还有其他目的。俄外交部声明称,乌方此举是要加剧该地区紧张局势,为他国加紧制裁俄罗斯制造借口,同时转移乌国内对其内政问题的关注。
    乌国家边防局15日宣布,乌方已在亚速海扣押15艘非法进入“被占领土”克里米亚港口的外国船舶,但没有说明扣押俄罗斯船舶的数量。俄总统普京随后表示,乌方扣押俄方船舶是非法的。有观点认为,俄方此次扣押乌方船只也是对乌方之前扣押俄方船只的回应。


影响几何

    分析人士认为,乌俄此次海上冲突尽管事发突然且呈现形式较为激烈,但双方由此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波罗申科之前就实施“战争状态”解释说,“战争状态”不是要向谁宣战,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是要在遭受来自俄方日益升级的“侵略威胁”的情况下提高乌防卫能力。同时,“战争状态”并不意味着乌拒绝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冲突。“我们将继续支持包括明斯克三方联络小组会谈在内的一切国际谈判机制”。从波罗申科的这一表态可以看出,乌方采取极端行动的可能性不大。
    有分析指出,由于乌俄双方军力差距巨大,乌克兰很难采取“以牙还牙”式的报复行动,更大可能是动用外交资源呼吁对俄实行更严厉制裁,从而达到对俄施压的目的。而俄罗斯实际控制着克里米亚并拥有刻赤海峡大桥,北约等外部势力军事威胁和干预恐也难收成效。未来双方很可能会在国际社会斡旋下首先解决船只归还、人员释放和赔偿损失等问题,相互指责对方违规的口水仗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亚速海和刻赤海峡归属问题则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有乌克兰专家认为,乌方或将利用此次事件使亚速海和刻赤海峡问题进一步国际化,争取国际舆论在这一问题上更多地挺乌;还可能利用这一机会在乌国内掀起更强烈的反俄情绪,在明年3月总统选举和10月议会选举前削弱亲俄势力,保障亲西方势力继续执政。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