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香港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
时间:2014-12-08 17:23 来源:未知 作者:南华网 点击:次
观点:香港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 占中三子一年多前开始酝酿占领中环,与此同时,当局也在设计各种应变方案。然而,直到运动爆发前夕,双方都没有想到,这场香港开埠以来规模最大的民众抗争,唱主角的竟是一批青年学生。 每逢发生学生运动,人们都很容易陷入一个思维误区,以为学生是被人操纵的。占领运动爆发后,不少人循着这一思路挖学生的后台,更有人断言有外部势力在兴风作浪。不过,拥有学运经验的人却知道,学生不是那么容易被操纵的,「大人」反而往往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事态发展至今天,已没人再质疑学运的自发性了,老实说,如果真的有人能影响那些我行我素的学生领袖,大家反而会放心些。 人们开始为青年教育问题忧心了。有人说,有朋友移民,不是因为怕共产党,而是怕青年人。一些建制派人士更指年轻一代对国家的认同感在下降。 据称,北京当初承诺2017年实行特首普选,是考虑到香港选民成份会循序渐变。从1997年起,每天有150人由内地来港定居,到2017年会达逾100万人。这些来自内地的新移民,足可以改变香港的选民生态。 此想法并非全无道理,改革开放前来港的内地人普遍怀有恐共情绪,但近年持单程证赴港定居的人,即使曾在内地受过委屈,来港后仍然支持北京。随着移民数字日增,亲北京人士在普选中的胜算理应越大。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四六定律」始终没有打破。这是因为,一个重要因素被忽视了:新移民子女的政治取向往往与其父母不同。这些孩子,无论在内地出生还是在香港出生,其价值观与土生土长的香港青年没有什么不同。 学运爆发后,特区政府认为,青年人上流机会少,又无法置业,所以对现状不满。而某些建制派人士则归咎于近年开设的通识科课程,并指责美国人「操控通识科教科书的编写」。而有北京学者认为,这是当日「反国教」(反对设立国民教育科)的必然结果。 然而,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青年一代在香港长大,从小受中西合璧的文化熏陶,接受香港的核心价值。加上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资讯发达,世界上流行的各种思潮、流派必然对他们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近年内地世风日下,官场腐败越演越烈,香港青年人对此极为反感。更令他们担忧的是,贪腐之风已吹入香港,数十年来一直以廉洁著称的公务员队伍,竟一再爆出涉嫌贪腐个案,连香港人引以为傲的廉政公署也不能幸免。这一切都令他们对与内地交流产生戒心。 在这些问题上,年轻一代与其父辈存在分歧。例如人权问题,父辈经历过文化革命,遭受过各种非人待遇,由于有对比,他们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但青年人不了解历史,只拿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无法接受内地的现状。 又如民主问题,父辈在内地生活多年却不知民主选举为何物,来港后有资格投票选举区议员、立法会议员已很满足;至于选特首,能够一人一票就不错,不会奢求什么提名权。青年人则不同,他们认为普选是公民应有的权利,不是政府的施舍,要实行普选就要来真的。 在如何争取青年的问题上,某些人还用老一套,例如加强国民教育,还有就是开放驻港部队军营,组织学生参观团到内地参观等。这些措施也许会有短暂作用,但很难争取到青年人的心。 香港大学生过去普遍对政治冷感,这次那么多人卷入政治运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等人尽管不同意占领街道的做法,但还是正面评价学生「关心香港」。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逐渐成型的人生阶段,喜欢尝试不同的东西,其间往往会躁动。但愿他们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1980年代,南韩学生运动此起彼落,无论激烈程度或参与人数都名列世界前茅。笔者曾向一位南韩同行请教:「贵国几乎每年都有学运,当年的学生领袖都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很多人在大公司任高职,有的则自己创业。他解释,这些人经历了青年时期的激烈抗争,反而体会到社会稳定的可贵。同样道理,对香港的青年一代也不必过早下结论。 至于青年人对国家缺乏认同感的问题,仅通过说教式的国民教育是很难解决的,要引导他们观察、对比,逐步加深对国家的认识。当然,最重要的是彻底改变内地的社会风气,尤其要严打官场腐败。真正破坏国家声誉的,正是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前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等大老虎。调查人员在徐才厚家中,竟搜出一吨重的美元和欧元钞票。驻港部队不知要开放多少次军营,才能消除这些大老虎的恶劣影响! 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目前抨击学生的占领行动,她说,二十年后,怎放心把香港交给这些人?梁爱诗是老左派,不必像一些新爱国那样向北京邀宠,其忧虑估计是真心的。然而,她应该认识到,自然规律是无法改变的,无论你放不放心,香港的未来都要交给现在的青年人。要想将来不出乱子,就要未雨绸缪,和他们加强沟通。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