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新闻网移动版

主页 > 热点新闻 >

《经典咏流传》古诗词与流行乐走心相遇

1

从去年岁末到今年年初,央视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上连续发力,继《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之后,又一档让人“彻底跪了”的热播节目《经典咏流传》再成热议话题。节目以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乐,即所谓的“和诗以歌”,星素搭配用歌声诠释诗词之美。近日,节目总策划、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和总导演田梅、王宁等分别接受了北京晨报记者采访,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国产综艺原创的重要性。许文广提到,现在的音乐节目都是单调性的繁荣,要么是草根选秀,要么是明星PK,他们的团队也曾一时迷茫,也停下来思考,最终找到了把音乐跟文化、跟经典结合的模式。在节目筹备过程中,风险和困难都可想而知,但他们始终坚信一旦成功就会拓展出全新的方向,这要比通过“模仿借鉴”取得的成功更有意义。

谈赛制 放弃对抗赛制,明星不再焦虑

从王俊凯的《明日说》、王力宏的《三字经》、余少群的《枉凝眉》到张杰的《少年中国说》、腾格尔的《敕勒歌》等,通过将明星的演唱和经典的古诗词熔于一炉的全新形式,再次拉近了观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对于这种原创的形式,创作团队也有过犹豫,许文广透露,“我们知道比较火的音乐节目,它的高收视取决于其演唱的歌曲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而《经典咏流传》可能更多的是原创歌曲。原创节目的歌曲收视,跟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收视有几何级数的差异。在原创歌曲中又显得那么小众的经典诗词的风险可能就更高了。所以,当时我们在团队内部做过一个调研,让每个人列举出几首印象深刻的、能够广为流传的、根据经典诗词改编的歌曲,结果发现耳熟能详的、能被广泛传播的歌曲不到10首。所以,我们不是没有过犹豫,思考会不会过于小众、制作的门槛是不是太高,我们的音乐创作力量是否足够支撑。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可能这条道路尽管有门槛,但恰恰意味着它具备空间,而且这也是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要做的事情。

目前国内的音乐节目离不开对抗、竞争、排名、淘汰,而这些恰恰是《经典咏流传》放弃的元素。明星不再焦虑了,会更安心地投入创作,成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收获。“从播出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可能恰恰因为取消了对抗赛制之后,这个节目成了我这几年录得最走心的一个。不光是创作团队一次一次被歌曲的表现力和背后的故事所打动,我们的音乐创作人也以一种更纯粹的心态,投入到制作音乐的过程。可能没有了这种赛制带来的焦虑感之后,大家的心安定下来,比如说我看到像王力宏背着一把吉他就出场了,然后去唱《三字经》,就是这样一种很轻松的状态。我们之前也做过《梦想合唱团》和《梦想星搭档》等强赛制的音乐节目,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觉得可能没有这种比赛之后,少了某种戏剧性的张力,但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回归。

谈选题 小诗《苔》入选,是意外又必然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苔》由清代诗人袁枚所作,在《经典咏流传》之前,它鲜为人知;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用歌曲的形式把它重新唤醒,冷清了近300年的小诗全网播放量突破3亿,一夜走红。在节目组看来,《苔》和《经典咏流传》的相遇是一个意外又是一个必然。因为总导演田梅的标准是不希望选择很生僻的诗词,所以《苔》不会是节目的首选;而另一位总导演王宁的介绍又透露出梁俊就是节目组要找的人。“我们的编导蔡晓双起初在微博上看到了关于梁俊老师的信息,马上就意识到这位老师是栏目组要找的人,但相关信息极少。蔡晓双从《乌蒙山的桃花源》追寻到做过这本书发售活动的书店、咖啡馆,这才在其中一家书店的老板手中得到了梁俊的电话号码。在梁俊老师的公众号‘童书乌蒙’上有他自己录制的视频,《青玉案》、《苔》、《边草》、《十年生死两茫茫》、《西江月》等许多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变成了歌曲”。王宁还回忆说,“当初感觉《苔》字数太少,不好填充歌词,但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越读越觉得,这十个字虽然浅白,但是意味无穷,其中蕴涵着强大的力量。同时,这首诗所内藏的寓意也与生活在乌蒙山区的少数民族儿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领导在看到这个故事、这位老师、这群孩子、这首诗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就决定让音乐团队开始编曲。

除了《苔》是节目组公认的最有意义的、最动人的改编外,由谭维维带来的《墨梅》也备受幕后主创推崇。许文广就评价这首歌曲特别具有艺术高度,“我们对谭维维印象最深的歌曲还是《华阴老腔》,那么在《墨梅》里她又做了一个新的颠覆,她并没有用那种宽音大嗓、呐喊的方式来体现这首诗作,反而用了一种接近戏歌的方式做这首歌曲的开头,它里面并没有飙高音和呐喊,但是极其动人清亮,而且听完之后会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反复萦绕。这个旋律跟谭维维自己多年坚持民间采风有很大的关系。

谈创意 编钟古琴登台,契合节目立意

节目中,歌唱家龚琳娜、作曲家老锣携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登上舞台,演绎屈原的《离骚》,上演穿越时空的对话,也成为网上热传的亮点之一。许文广对这段创作印象深刻,“龚琳娜是我们多年的朋友了,合作过几次音乐节目。这两年跟她联系不多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她不在北京了,她去了云南,她把事业的核心放在经典诗词的传承上。跟她第一次谈的时候,她就说到了编钟这个想法,当然真的只是一个愿景。因为我们知道难度、成本非常之高,首先我们要找到编钟,会弹奏编钟的人本身也并不多,然后编钟还非常沉,把它运到北京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还要把它搁到舞台上。然后找到能够打击编钟的人、能够适合跟编钟合唱的人,其实都很难。

当前期的筹备工作完成后,想法变成了现实,龚琳娜投入到了音乐创作阶段。“龚琳娜本人也为编钟专门写了首曲子,她觉得只有《楚辞》甚至只有屈原的《离骚》才最适合编钟所传递出来的王者之声,所以当最终呈现在舞台的时候确实很让我们惊艳。我们惊叹不光是编钟发出来这个声音,其实我们这个舞台上还用了很多的民族乐器,包括古琴。这些乐器的使用,跟这个节目的立意和定位,其实也都是一致的。”许文广还透露,那把古琴具有800年的历史,节目彩排的时候都没敢用它。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