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新闻网移动版

主页 > 国内新闻 >

于无声处听惊雷——中共一大百年回望(3)

  因担忧住处遭到搜查,代表们当即前往《新青年》小编部暂避。约莫过了两个钟点,包惠僧安心不下“留守”的李汉俊、陈公博,返回“李第宅”探看。李汉俊汇报他,写字桌抽屉内就有一份党的大纲,没有被发明,很侥幸!

  研究者认为,这一变故与租界警方对共产国际参会代表马林的监控有关。

  至此,上海的集会不得不告一段落,代表们从石库门出发,登上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大会在紧张氛围下继续进行……

  开会时,李达代表的爱人王会悟一直坐在船头,但她全无赏景的闲情。“假如有船靠近,我就叩击船舱门,提醒他们遏制开会。”王会悟晚年回想道。为了呵护,她甚至在集会桌上预先摆放了一副麻将牌。

  从上海到嘉兴,一周多时间里,代表们操着不着边际的口音,热烈探讨改革国度的步伐。会场内外,两其中国,一个暗淡、痛苦,一个则宣示着她的芳华、梦想。

  1921年7月27日的《民国日报》上,登载了上海浦东英美烟草公司华工歇工的动静。文中列着工人提出的条件:撤换虐待工人的监工;以后禁绝虐待工人;无论如何,禁绝开除工人的代表……

  正是在此日,代表们开始讨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大纲》。大纲第一条即旗帜光鲜:“革命军队必需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成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需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再看7月28日的《民国日报》,一则《安徽省选之奇奇怪怪》的新闻,直指资产阶级当局“城墙坍倒办选举”“百余人轮流投票千余张”的虚伪行径。作者直言:“长此以往,选政那堪设想?”

  代表们决心与这样的弊政划清边界,使本身的党成为一个方针明确、组织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他们在大纲中明确:“候补党员必需接受其地址地的委员会的考察,考察期限至少为两个月。考察期满后,经大都党员同意,始得为正式党员……”

  多位代表日后回想,会场内产生多次“有力的争论”。例如,在关于是否支持党员经党出格答允后可任命当局委员或国集会员的问题上,大纲在注释中留了个尾巴:“此条款引起激烈争论,最后留至1922年第二次集会再作决定。”

  分歧与争论,折射政党初创时期的真实状态。13位代表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有人主张“实业救国”,有人信奉“改善主义”,另有人鼓吹“无当局主义”,即使厥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每小我私家的理解水平也不尽沟通。

  更深条理的原因,是这些年轻人时不我待地扛起了救亡图强的责任。“一经把握马克思主义,就想顿时用于改革世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光鲜特性,就是永远追求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最终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把目光再次聚焦这群年轻人——13位代表中,8人有大学学历,个中4人留学日本、3人就读于北京大学,而在其时,全国能接受现代教育的人口不到1%。

  显然,以他们的学识,足可衣食无忧。加入建党,投身革命,乃至牺牲生命,他们追求的不是小我私家命运的改变,而是苦难民族的新生。

  正如1920年陈独秀在《接待湖南人底精神》一文中关于生命的探讨:“你见过蝗虫,他们怎样渡河么?第一个走下水边,被水冲去了,于是第二个又来,于是第三个,于是第四个;到厥后,他们的死骸会萃起来,成了一座桥,其余的便已往了。那已往底人不是我们的真生命,那座桥才是我们的真生命,永远的生命!”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展示的李达、王会悟匹俦的照片。新华社发

  (五)尾声:因为相信,虽然看见

  1921年元旦,作家沈禹钟在《申报》副刊《自由谭》上发文“祝民国十年”,他语带希冀地写道:“谋国之福,胥在执政者之稍具人心……毋纵而欲,毋贰而心,毋逞小念以乱大谋……若是,则我国转弱为强将由此发轫焉。”

  同年岁末,同样是《自由谭》,作家许一鸥却忙不迭“送民国十年”:“你今年借了几多外债,丧失几多权利,替黎民增几多承担,也当交代个清楚,组阁组阁组了一年组出什么阁来。”字里行间,失望透顶。

  他们并不知道,地火在地下奔涌,即将突破地面;雨云在天边翻腾,即将炸响惊雷;昏暗在黎明前挣扎,一轮崭新的红日就要喷薄东方!

  那幢石库门屋子里产生的工作,除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骚扰外,在其时并未引起社会的多大注意,优良像什么事也没有产生。长条桌边的年轻人,文质彬彬,而内心火热,当他们起身没入人海,没人想到,一股赤色激流就此改变了中华大地。

  只有穿透历史的烟云,才气看清决定数运的要害时刻——那一扇并不宽敞的木门,开启了陈腐中国走向新生的壮阔征程;那一叶吃水不深的红船,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再起的远大梦想。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该当缅怀,永远缅怀那些在沉沉黑夜中点燃火种、献身光亮的人。我们更应自信,这个走过一百年的伟大政党,之虽然彻底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只因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因为相信,虽然看见。

  这是李汉俊像(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6月1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拍摄的李汉俊的遗物和综合展品。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这是陈潭秋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共产党》月刊创刊号。新华社发(中共一大纪念馆提供)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的谢觉哉日记(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1921年7月27日的《民国日报》上登载了上海浦东英美烟草公司华工歇工的动静。新华社发(上海图书馆提供)

  1921年7月23日《申报》上的动静《太平洋集会与中国》。新华社发(上海图书馆提供)

  1921年7月28日《民国日报》上的新闻《安徽省选之奇奇怪怪》。新华社发(上海图书馆提供)

原标题:于无声处听惊雷——中共一大百年回望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