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松乳菇首获成功 结合造林助增收
时间:2020-11-25 07:1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it资讯 点击:次
北京IT资讯网讯 菌根型食用菌的人工繁育,一直是学界和产业界的难题。记者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该所研究团队开展的野生乳菇人工培育研究取得系列进展,也是3年幼龄林下松乳菇、红汁乳菇培育出菇的首次报道。 松乳菇组属乳菇属红菇科,囊括了大部分可食用、药用且美味的乳菇,其中松乳菇与松露、松茸、美味牛肝菌、羊肚菌等名贵野生食用菌齐名,在北半球被广泛采食。在云南,松乳菇常被称为谷熟菌、铜绿菌,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左图为市场上销售的乳菇,右图为松乳菇菜肴。 松乳菇组是典型的外生菌根型食用菌,与松树共生关系密切,其菌根合成是人工培育的关键。2015年起,昆明植物研究所于富强博士团队系统开展了乳菇菌种收集、培养基优化、菌根合成和共生机制等研究,使用了6种松树和4种乳菇,其中14个组合形成菌根,10个为首次报道,8个组合表现优异,人工培育潜力较大。同时,还开展了外源竞争性杂菌、食菌昆虫控制、基因组与转录组等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加拿大森林研究期刊》《菌物学报》等专业期刊上。 “自2018年4月始,,我们陆续在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先后建立乳菇种植园16个,总面积超过100亩。到今年11月,在贵阳两个种植园的多棵树下,松乳菇和红汁乳菇分别出菇。而且令人欣喜的是,菌根苗移栽到出菇仅有两年半时间。”于富强强调说,这一结果通过多人现场确认、视频记录、标本留存和微卫星DNA标记验证。
贵阳松乳菇种植园及出菇情况。 于富强介绍,不同于香菇等腐生型食用菌,菌根型食用菌的人工培育是利用树木和真菌间的共生关系,通过无菌育苗、菌根合成、菌根苗移栽、种植园建立和后期管理,结合植树造林,在苗木初长的3至5年间就可出菇,今后15至50年可持续采收,是贫瘠土壤、石漠化和矿区植被恢复,以及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