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的作品怎么读 重读他有哪些现实意义
时间:2020-11-10 23:1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北京it资讯 点击:次
“人终有一死,而他们活得并不幸福”。1944年,25岁的法国作家加缪在《卡利古拉》中写道。 加缪,一个作家、一个思想者。“阿尔贝·加缪”,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最闪耀的名字之一。他曾在一张标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纸上,列出他心爱的词:世界、痛苦、大地、牡沧、人类、戈壁、荣誉、苦难、夏日、大海。这归纳综合了他一生为之奉献的全部事物。 11月7日,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张博和《忽左忽右》播客主持人程衍梁相聚在香港三联书店,在加缪诞辰107周年之际,与读者分享他们心中的加缪与“怪诞”。 怪诞的命运无法制止,但人类必需直面 张博介绍,作为天才型的作家,加缪二十九岁便跟着《局外人》的出书在法国文坛一举成名,更在四十四岁时收获象征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固然因为车祸怪诞地结束了他过于短暂的一生,但在他仅仅四十七年的人生中,已然为人类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不只有《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鼠疫》《抵御者》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著,另有一部如若完成堪比《战争与宁静》的遗稿《第一小我私家》。 袁筱一认为,在加缪的创作过程上,有两个重要的三角,印证了加缪作为小说家、哲学家和剧作家的天赋和统一性:一个三角是《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卡利古拉》,它的中心是怪诞;另一个三角是《鼠疫》—《公理者》—《抵御的人》,它的中心是抵御。在加缪笔下,真理没有牢固的形式,读他的小说,可以感觉到沉着和理性的力量。 她喜欢加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词语,就是:真实、激情和英雄。面对世界与人生的怪诞,加缪从一开始便清晰地感想人不能因此屈服,需要去寻找一种方法抵御这种处境,在一个怪诞的世界中重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意义”抵挡“无意义”,这便是加缪抵御思想的最初发源。 加缪笔下的《鼠疫》,无疑是疫情中最受猜忌的小说之一。这部极具象征性意味的小说,给灾难中的人们带来反思与启迪。张博提到,《鼠疫》是加缪继《局外人》后正式颁发的第二本小说,也是他从“怪诞系列”过渡到“抵御系列”的奠定之作。张博认为,《鼠疫》的焦点意义不是描述鼠疫自己,而是泛起与之直面的人类如何故各自的方法展开动作。 例如,在《鼠疫》结尾的一片欢庆之中,里厄提醒本身,以鼠疫为象征的“怪诞”不会彻底消失,无论对付世界的猖獗照旧内心的阴暗,人类都不行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胜利。以里厄为代表的抵御者始终保持着警惕。在加缪笔下,暂时结束的鼠疫依旧如同西西弗斯背负的巨石,随时会再一次从山顶落下,抵御者也依然在包袱着巨石的重负,但每一次他们都竭尽全力把石块打得毁坏。在这些抵御者身上,涌动着经过痛苦与勇气磨砺的强劲生命力。 张博认为,在《鼠疫》中加缪试图证明:在危难之时,并非所有人都只顾小我私家的安危与舒适。他的目光猜忌每一位无名的抵挡者,不但驻守一线的大夫护士,另有那些卖力统计数据的文员、看管营地的门卫、自发组织的护工等,他们用微薄的力量配合构筑起一面人类最刚强的抗疫之盾。“在人类身上,值得歌咏的比该当蔑视的对象更多”。 “今天,我们依然在阅读《鼠疫》。甚至,我们完全有理由携带着现实经验进入这部小说。相信加缪本人对此也会深表附和。因为这代表着我们通过阅读文学开始了对现实日子的思考,穿过小说的虚构透视我们真实的人生,去追问生命的真谛。《鼠疫》的象征性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加缪与萨特,友谊照旧仇人 谈到法国文学的历史,加缪与萨特的干系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加缪在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萨特在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20世纪名满世界的思想家、作家、社会勾当家,也曾经结下深厚友谊。 但跟着他们的政见产生变革,两人在萨特主编的《现代》刊物上产生论战,因思想对立而陷入情绪的激烈状态,在言辞激烈地相互报复之后,今后势不两立。这段庞大的干系也成为法国文坛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张博提到,加缪与萨特相识于微时:1943年,当加缪与萨特第一次见面时,萨特已是大名鼎鼎,而加缪照旧默默无闻的报刊编辑。彼时,萨特的《恶心》方才出书,面对存在,萨特用了“恶心”的观念,加缪用了“谬妄”的观念,都否认了传统本质论哲学对人的先验性价值界说,给小我私家的自由选择和责任继承腾出了一片空间。因为欣赏互相的才能和缔造力,加缪很快成为萨特名流圈子中的一员。 “我认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魂灵朋友,真正与加缪发生思想共识的是勒内·夏尔,他与萨特的干系更像是思想上的对话者。”袁筱一说,加缪与萨特曾经就戏剧《肮脏的手》主人公产生争执。萨特认为他愿意为了本身的目的而牺牲道德,而加缪则厌恶这样的做法,这也浮现两人的价值观从本质而言就有着巨大分歧。“加缪和萨特之间的决裂,其时加缪在其时的情况下遭到的误解。他不是和萨特一小我私家决裂,而是和其时整个群体和睦氛完全地分裂,其时的巴黎文坛至少在果真的态度上,是不能够接受他的。 但是两人在人性深处,亦有理解和共通之处。加缪在1月4日因车祸遇难,萨特在1月7日的致哀词中说,加缪通过本身对历史的拒绝,“从头确立了道德事实在我们时代中心的存在”。他提到,本身与加缪“分离”以后,是在“以另一种方法共处”,尽管曾经的亲密已不复存在,但这两颗魂灵就政见和思想上的争锋,依旧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原标题:在加缪诞辰107周年,重读他有哪些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