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新闻网移动版

主页 > IT产经 >

大连实德徐明近况2015:徐明是谁的女婿(7)

        《投资者报》记者5月3日来到实德的亦庄项目现场,在蓝色围栏门口见到去年开始负责看守该地块的一位看门人。他告诉记者,他看守的这一年里,这个地方几乎无人进出,只是偶尔有一两拨公司方面的人来勘察下工地,或者也不排除是公司带买家来看看项目情况。

        这位看门人甚至不知道该地块的主人到底是谁。“偶尔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要来看看,让我开门,我也不知道这块地到底是哪家公司的,只是知道施工方是中铁。

        在经海路地铁站旁负责看守停车场的一位女士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她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家公司的地,但知道这块地空了两年了。“一直围着神神秘秘的,也不知道搞的什么名堂。

        《投资者报》记者近日来到天实和华位于亦庄的办公地址,发现公司门紧闭。该楼保安表示该公司已搬迁至该园的另外一个楼。记者随后又找到其新办公地址,但因新搬入的楼未装修完毕,新办公室也未见有人办公。

        不过记者发现,天实和华的新办公地址与其亦庄经海路地块实际上只一街之隔,站在天实和华位于8楼的办公室窗口,能看见蓝色围栏围着的那个荒草丛生的地块。刺眼的阳光下,该地块颇显寥落。

        在北京市住建委网站查询“天实和华置业(北京)有限公司”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情况,级别还显示为“暂定”。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1年。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可以视企业经营情况延长《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2年。自领取《暂定资质证书》之日起1年内无开发项目的,《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不得延长。

        天实和华自2009年4月成立至今已整整三年,专业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目前该公司的资质还为“暂定”那是很危险的,那就表明政府还在看企业情况,考虑是否核定相应资质等级,如果不核准,则这个公司就会被注销资质证书。

        据中融国际信托的产品计划信息显示,天实和华拿到经海路地块后,就通过中融国际信托发售了6.6亿元的一年期信托。当时借款方是实德系关联公司新蓝置业,抵押物是天实和华81.25%股权(主要资产是北京亦庄地产项目)。同时新蓝置业出资现金35000万作为担保。当时负责该信托产品的武经理5月3日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该产品早已结束,实德在去年已归还了这笔借款。不过尽管如此,亦庄经海路项目依然未能正常开工,不得不让人担心其未来命运。

        有媒体近日报道称,“为节省现金流,实德的部分地产项目在对外求售,如天实安德在北京亦庄综合体项目,该项目规划总面积23万平方米左右。据了解,北京嘉捷集团已有意全部收购,首轮报价4.8亿元。

        《投资者报》记者近日向嘉捷公司方面电话求证,相关联络负责人石琪在答应向领导汇报后就杳无音信。记者后又连续多日拨打嘉捷公司电话,接线小姐皆称石琪不在。记者的邮件询问也一直未有回复。

        有消息人士告诉记者,该项目出售交易与第一太平戴维斯有关。但第一太平戴维斯公司方面在给《投资者报》的采访回复中否认了与此项目有关,称“我们的客户并没有跟大连实德有任何交易往来”。

        实际上实德的地产窘境不止于北京亦庄项目。近日有地产代理方面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一家咨询代理公司自去年10月起全案代理实德位于大连普湾新区的海蓝山项目,不过现在不确定还会不会继续代理。不少地产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实德现在的一些情况让其合作伙伴有不少担忧。

        阴云笼罩的实德

        徐明的失踪,留给实德集团的无疑是一个残局。在这个残局里,问题不仅仅在于资金债务及诉讼方面,还有笼罩于实德集团之上挥之不去的阴云。

        实德集团在4月21日的“严正声明”中称,新闻媒体有关大连实德的负面报道,尤其是歪曲的“实德已经启动破产程序”的报道,“给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大连实德同时称,实德集团所属的各项产业仍在正常开展各项业务。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实德目前应该还不到“破产”的地步,但显然已难以回到之前的“风光”。

        《投资者报》记者近日探访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3号的“实德大厦”。该大厦一层左侧门面是实德参股的大连银行,右侧大厅是比较破旧的写着“实德集团”的前台。办公楼总共从2层至5层,但记者走访了每个楼层,发现除了3层是由大连实德集团与美商杜尔-摩根共同出资组建的摩根实德(北京)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外,其他几层都黑漆漆的,没有标示有哪些公司,也基本上没有人办公。

        之前记者曾统计,实德集团在北京有10多家子公司或关联公司,工商资料显示办公地址大部分都在“知春路13号”。但目前从实德大厦的办公楼空置看来,这些公司似乎已消失不见。原因有两个,有些公司为“壳公司”,或有些公司散了。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