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瓜瓜是谁? 大公报:“孤儿”博瓜瓜的未来(2)
时间:2014-12-30 23:11 来源:未知 作者:南华网 点击:次
2009年,博瓜瓜在牛津大学“推迟考试一年”,此时,他在中国国内的曝光频率达到了极致。而这一年,薄熙来在重庆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唱红打黑行动序幕。 当年4月份,博瓜瓜获得2009年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的“大本钟奖”。5月21日,他在重庆接受《成都晚报》、《青年周末》记者的访问。这次访问的内容,例如在哈罗公学期间每周60便士生活费、饿到需要偷吃食物,对社交活动、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的回应等多个桥段,在后来的电视节目及评论中也被反复提到,也为日后的媒体报道博瓜瓜确定了基调。 当年的6月27日,他走进北京大学,进行了平生第一次公开讲座。多名专业安保人员的出现作为现场花絮,引发了网民讨论,而安保花费据称是由一家民营企业埋单。 在2009年8月28日播出的《鲁豫有约》节目中,他的形象及谈吐也通过电视为外界所熟知。摄制组跟拍他带外国朋友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外景。其画面和时间,也与这次庭审披露的“2009年7月,博瓜瓜阿根廷的朋友来中国旅游”入住北京酒店的说法相吻合。 更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媒体对博瓜瓜的报道。2009年6月30日,重庆市门户网站华龙网刊登名为《博瓜瓜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论文章,提出了“博瓜瓜现象”的概念,将博瓜瓜的求学经历上升到“制造中国声音”的高度。 文章以上述几次采访中有关博瓜瓜的轶事为基础,对他进行全方位的赞扬,称其为“新时代中国少年和青少年的代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文中还做了批评:“国人常用国内个别现象来评价博瓜瓜求学经历,不仅片面和主观,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这篇文章还援引“英国BBC特约评论员”尼尔·伍德对博瓜瓜的评价,称其为“天生的中国小大使”;尼尔·伍德甚至还赞扬博瓜瓜的英文水平已经超过了他的英国同学。 恐怕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名为尼尔·伍德的“特约评论员”居然是薄家所持有的法国尼斯的房产管理者;而更为戏剧性的是,两年后,这位“评论员”竟会因为财产纠纷而威胁到这位“小大使”的生命安全,被薄谷开来毒杀。 曾表示“自己很多观念都受到父亲影响的”的博瓜瓜还曾跟父亲一起,在2010年8月8日播出的重庆新闻联播里出现。镜头显示,当天的薄熙来出席了一个名为“接见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代表”的活动,坐在他右手边的就是博瓜瓜。重庆市的其他领导分坐在主席台的两侧。 失宠 即使是在公开场合,薄熙来也曾展示过护犊情深的一面。在2012年3月9日的全国“两会”重庆团开放日上,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薄熙来在回答中外记者对于“博瓜瓜驾驶法拉利”的提问时,连用两个“一派胡言”及“感到非常气愤”进行否认,并称“不仅我儿子,我和我夫人也没有任何个人资产,几十年就是这样下来了”。 这是薄熙来被调查之前,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也是最后一次力挺博瓜瓜。 此后重庆政坛风云突变,薄谷开来和薄熙来先后案发,远在欧美的博瓜瓜曾通过外媒发表相应的言论,声援困境中的父母。 2012年4月24日,薄熙来被停止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职务的14天后,博瓜瓜发出的第一份也是最长的一份声明。他的口径几乎与父亲一致,坚决否认自己驾驶过法拉利,并称“自1998年后从未去过北京的美国大使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留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则全部来自“奖学金和作为优秀律师和作家的母亲的积蓄”。 博瓜瓜这种与案件时间点契合的发声选择,在日后的两份声明及与媒体的互动中,也得到了体现。 比如,2012年7月26日,新华社首次披露“薄谷开来认为尼尔·伍德威胁到薄某某的人身安全,遂与被告人张晓军共同投毒杀害了尼尔·伍德。”当年的8月7日,在薄谷开来案开庭前两天,博瓜瓜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表示,因为自己的安全被认为是犯罪动机,已经向司法机关递交了证人陈述书,并称希望“母亲可以看到这份证词”。 有趣的是,在与CNN的互动中,他用英文也使用了“其实事实自辩”(facts will speak for themselves)的说法。 熟悉媒体的博瓜瓜最近一次发表声明,则是8月22日,薄案开审前三天。他通过《纽约时报》称已经18个月无法和父母取得联系。这次他也为母亲进行了辩护,称“2006年,她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随后深居简出,自那以后,她已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但是可能出乎他意料的是,透过济南中院的微博直播和央视的视频新闻,在庭审现场,作为父亲的薄熙来第一次对一直宠爱的儿子博瓜瓜进行了切割。这在以往看来不可想象。 据新华社报道,在庭审现场,薄熙来以对博瓜瓜上述事件并不知情为由,否认对自己的贪污和受贿的指控,并将责任推给薄谷开来:“谷开来当时是千方百计在我面前,让我感受到博瓜瓜行,薄望知(薄熙来与前妻李丹宇所生的儿子)不行,反过来再说,这还是我们薄家的家风吗? 在薄熙来接受公审时,作为薄家曾经最为宠爱的小儿子,博瓜瓜虽然牵涉其中,但却远隔重洋;而之前一直与薄家保持距离的李望知(即薄望知)却出现在济南中院的庭审现场,薄熙来也对其以“大儿子”、“薄望知”的称呼,公开承认这层关系。 在首日庭审结束后,李望知发表声明说:“感谢党中央、感谢法庭给予了被告人比他预期更多的辩护权利和自由”,并称为父亲的坚强感到骄傲。 类似李望知这类基调的声明,在去年9月29日薄熙来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第二天,也曾发出,只不过当时的发布者是博瓜瓜。他的做法是通过社交网站Tumblr发布,然后向媒体证实是他本人所为。在声明中,他说父亲的政策可以讨论,但为其品行进行辩护。 随着薄熙来的落马,不止是重庆政坛,就连薄家两位公子的地位,似乎也发生了颇为微妙的变化。 被保护的学生 虽然家庭遭受巨变,其本人也久未归国,但博瓜瓜的学业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薄熙来落马后,博瓜瓜的第一份声明,即由哈佛校刊《哈佛红》(Harvard Crimson)刊出。该份长达600多个英文单词,列出7个要点的声明,是哈佛校刊学生编辑主动发出访问邮件后,收到的回复内容。 除了当事者本人的表态之外,博瓜瓜本人就读的学校一直保持着对这位著名学生的保护姿态。去年争议最迅猛之际,哈佛肯尼迪学院应对媒体的询问,一直不予评论。 这种做法也延续到了博瓜瓜新近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在8月14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的新生报到仪式上,博瓜瓜现身。这也是他自去年5月,以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硕士身份毕业后,首度被拍到露面。 哥大法学院网站学生名录上,亦曾经出现的博瓜瓜个人信息,但该信息曝光后,很快就被删除。记者就博瓜瓜入学情况发去的采访邮件,并未得到院方的回应。 哥伦比亚大学乃常春藤盟校之一,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在该校取得本科学位。巧合的是,年长博瓜瓜十岁的同父异母兄弟李望知也曾在哥大进修,十年前刚好毕业,取得硕士学位。 曾在哥大教过六年书的彼得·赫福德(Peter Herford)教授向《南都周刊》透露,类似的保护做法往往是这类学生能够顺利入学的必要条件。 彼得介绍说,美国大学在处理类似知名“二代”问题上富有经验,克林顿总统之女切尔西·克林顿、尼克松总统之女、约翰逊总统之女等都是先例。学校将尽力为他们提供“作为普通学生”的学习体验,甚至会和传媒协商不要打扰学生。但如果学生故意寻求知名度,学校甚至有权要求他们离开。 彼得的说法也在哈佛大学知名汉学家傅高义教授(Ezra Feivel Vogel)的身上得到体现,记者向其求证外电所报道的“与博瓜瓜见面并提供建议”一事。他则两次委婉地拒绝发表任何评论。 不过,8月23日,济南庭审中披露的关于博瓜瓜的信息打破了这种平衡。薄熙来案公审之后,据《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报道,关于博瓜瓜招待肯尼迪学院40人访问团的消息,使得肯尼迪学院发言人不得不出面澄清,称“这是学生的个人行为,与学院和学校无关。学生用的是自己的钱,或是自己独立筹集到的款项”。 (责任编辑:北京IT资讯) |